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之間,古印度北部迦毗羅國凈飯王的太子悉達多?喬達摩所創。其基本教義是“四諦”、“十二因緣”、“五蘊”。主張“因果報應”、“生死輪回”和“三世說”。西漢時傳入我國,魏晉時才漸次傳入民間。
峨眉山歷史文化久遠。魏晉時佛教傳入,改觀為寺,成為佛教的普賢道場。唐宋以后,佛教興旺、寺廟增多、規模逐漸擴大,明清鼎盛時期,全山上下先后有大小寺廟170余座,峰峰有寺、崗崗有庵。解放初期,全山寺廟僅存43座。1982年中發19號文件下發后,認真落實宗教政策,寺廟得到逐漸恢復和發展,現有寺廟26座。
其中:被國務院批準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的有5座,即報國寺、萬年寺、華藏寺、洗象池、洪椿坪寺廟。列為樂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,全山僧尼和廣大信教群眾,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,出家僧尼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,峨眉山佛教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。他們遵照佛教儀規,僧人堅持朝暮課誦,佛節佛事活動。早課于每日凌晨五至七時舉行,課誦內容不分單日雙日,以事務繁簡有所變通。晚課于每晚餐后舉行,晚課分全堂、半堂、皈依三種儀式。主要寺廟并接辦應緣佛事,即應信眾的要求在寺廟內為群眾舉辦念普佛、放焰口供天等佛事活動。各個時期還根據不同需要,舉辦各種法會。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法師約集附近寺廟僧人聯合舉辦。為使峨眉山慧燈傳續,后繼有人,1980年以后,峨眉山佛教協會逐步接收了一些自愿來峨眉山出家的青年男女。目前,全山共有僧眾260人,其中,男僧142人,女尼71人,考察生37人(女6人),討單10人。市境內佛教信眾近2萬人。
峨眉山佛教與海外宗教界有著歷史的廣泛聯系。相傳東漢時,西域寶掌和尚來峨眉山建寺修廟。明代,緬甸和阿富汗友人送來玉雕佛像和貝葉經,斯里蘭卡友人送來佛牙。清代,日本友人松濤、朝鮮寶光和尚等來峨眉山題詠作畫。隨著社會的發展,“人間佛教”的提倡,峨眉山僧尼更加發揚了農禪并重、佛學研究、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優良傳統,近期前來峨眉山朝圣、考察和進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來客,更是絡繹不絕。每年峨眉山寺廟接待來自國內外的香客游人多達100萬人次。寺廟通過同國內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,增進了相互了解,加深了友誼,擴大了對外影響,贏得了中外香客游人的好評,弘揚了峨眉山佛教文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