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成都旅游特色:曲藝 |
|
|
成都的地方曲藝早在漢代以前就很流行了。唐宋時期,說唱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,到了清代,具有鮮 明地方特色的四川曲藝品種逐漸形成。有一首嘉慶年間的《錦城竹枝詞》描寫當時成都曲藝發展盛況:“清唱洋琴賽出名,新年雜耍遍蓉城,淮書一陣蓮花落,都愛廖兒《哭五更》。”
民國時期,成都出現了專門的曲藝書場,當時最有名的演出場地有“芙蓉亭”、“錦江茶樓”等。三、四十年代,成都曲藝界涌現了李德才的揚琴、賈樹三的竹琴、曾炳昆的評書和李月秋的清音等四大名演員,被譽為四川曲藝界的“四絕”。成都曲藝一般不在大型正規劇場演出,多在茶樓、酒肆、書場、甚至街頭巷尾群眾集中的地方表演。 |
揚琴 |
|
說唱時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,因而得名。揚琴演員最初主要是盲藝人,后來逐漸普及成為四川地區的主要曲藝品種。揚琴藝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揚琴伴奏來描繪故事情節,刻畫人物形象,表述人物喜、怒、哀、樂的變化。 |
評書 |
|
是一種以說為主的演唱藝術,明代以后流行于四川各地。四川評書與北京評話、上海評書、揚州評書齊名。說評書的藝人借用桌子、醒木、折扇、貼子等作道具,以生動的語言表演吸引聽眾。評書有“清棚”和“雷棚”之分,清棚偏重文采,講究“聲、才、辯、博”的基本功,雷棚則偏重聲腔和動作表演。 |
竹琴 |
|
原是道士游歷四方勸善說道的一種演唱藝術,原名四川道琴。因它以竹筒鼓和簡板、啞鈴為伴奏樂器,民國初年始稱竹琴。竹琴的演唱形式多樣,有一人自打自唱的,也有四五個人一起坐唱的。 |
清音 |
|
一種敘事體的說唱音樂,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。因多用月琴伴奏,所以民間又稱唱月琴、唱小曲、唱琵琶。清音一般為一人演唱,演唱者左手擊板、右手擊打竹鼓以掌握節奏。如另有伴奏時,伴奏者有時也幫腔幾句。 |
|
|
|